第四届“越城区十大杰出青年”——祝海钢
祝海钢同志事迹详细材料
“不务正业”的创业青春
——记越城区政协委员、绍兴冠群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祝海钢
从高考考场上的失意者到大学优秀毕业生,从年轻的“下岗工人”到自主创业的优秀企业家,这中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祝海钢用自己的十年青春完成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凭着一份执着和韧劲,“不务正业”的青年书写了自己的创业青春。
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空等,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业向前推动。——屠格涅夫
祝海钢最青春的那段岁月过得并非一帆风顺。
高考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和学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尽管找得比较顺利,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如他所愿。二十出头的年纪,遥望当年的理想、钟情的事业,一切似乎都如云山雾罩一般。在看似坎坷的道路前,他选择了等待,在等待中默默地积聚力量。
熟悉祝海钢的人这样评价他:话不多,但身上自有一种韧劲。这种韧劲从他的经历中可见一斑。
考入文理学院机电系后,他不甘心放弃一直钟情的计算机程序,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耗在了上头,别的同学用来踢球谈恋爱的时间,他全部用来折腾计算机,别的同学花在吃穿游玩上的零用钱,他都买了计算机书籍。二年级他就成为了文理学院第一个非计算机专业拿到计算机三级考试优秀的学生,三年级代表学校本科组获得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浙江赛区三等奖,并在1年后考取了高级程序员水平证书。同时,他还在同学中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为了方便上机操作,多方沟通,愣是让系里头腾了个实验室出来做学生机房房。
毕业后,像所有同学一样,祝海钢面临着就业问题,这时,有两种选择摆在他的面前:一是听从家里意见当教师或者考公务员;另一种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但由于非科班出身,这条路会相对艰难许多。祝海钢选择了后者。所幸的是,他大学期间“不务正业”获得的几本证书帮了他的忙,有两家企业同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一家企业规模较大、工作安稳,但我知道对技术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另一家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所从事的工作更有挑战性。”略一思索,祝海钢再次为自己挑了一条“难走”的路。
虽然提前参加工作,但当时祝海钢每月只能拿到300元的工资,他所在的单位食堂正餐是5元钱一顿,一个月必须严格控制开支,才能刚好解决温饱问题。与经济上的清贫相对,工作上的付出却是无止境的,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程序,通宵加班那是常有的事。“尽管条件艰苦,但那却是我最高产的一段时间,因为没有钱消费娱乐,所有的精力正好全放在程序设计上。”祝海钢说,最高产的一年,他写了三十多个程序,一年的工作目录多了1.5G。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J•E•丁格
是金子总会发光。
对软件程序设计的热爱和坚持让祝海钢在这一领域中越来越如鱼得水,与此同时,他在业内也渐渐有了点小名气。2001年,祝海钢跳槽到托普软件有限公司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就成为了华东区研发中心负责人。正当他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时,托普却突然遭遇资金链断裂,一部分项目面临剥离,祝海钢所在的部门也位列其中。当时的一位领导找到他,提出共同创业,于是绍兴肯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诞生了。
“现在回想,创业的过程就是一次次不断的选择。”祝海钢说,创业的想法其实从毕业时就有,但那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或许是经验,或许是历练,托普的解体倒成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他有机会将创业付诸实践。
然而,一个年轻人要想赤手空拳打出一番天地来并非易事。“当时主要面临几个问题,一是没人才,二是没市场。”祝海钢说,自从进入软件设计这个领域后他就发现,绍兴对于计算机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及杭州上海,优秀的人才留不住,留下的人往往不符合要求,“最后三四人组了个团队,很多东西还得自己亲力亲为。”2006年,祝海钢和相恋多年的女友步入婚姻的礼堂,而就在结婚前一夜,他还在为客户赶制一个程序。
市场资源对于新成立的小公司来说同样是个瓶颈。“我可以做一些产品代理之类的来钱较快的集成项目,也可以自己设计软件发展长期客户。”祝海钢抱定一个信念:创业初期探索和积累是关键,公司要想走得长远,必须从自己熟悉的业务入手。渐渐地,信誉和口碑为公司打开了市场,开始有法院请他编写案件排期播放程序,有证券公司请他编写股票交易信息播放程序……而在一步步的稳扎稳打中,公司也从一个年营业额几十万元的纯软件公司发展成了一个集系统集成、安防工程、软件开发、服务外包于一体的综合IT技术性公司。
如今,创业正好整整十年,祝海钢又选择了二次创业,他将自己多年来对创新领域的领悟、理解注入到对新企业的期待中:“未来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大有作为,这将是我们的又一次机遇。”然而在生意之外,祝海钢对软件编程依然保有一份赤诚,他说自己的骨子里依然是一名程序员,他最愿意见到的,就是自己多年前设计的程序如今仍在被应用:“这说明客户心目中,我写的程序依然有价值。而只要这种价值存在,我们的公司就有生命力!”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有人说过,三十五岁是一个男人的关键期。站在35岁的分水岭上,祝海钢对于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规划。
自从开始创业,祝海钢就对自己的员工和企业怀有一份责任。他认为未来的传统制造业必将面临大面积洗牌,高新基础产业前途一片光明,但行业竞争激烈。如往常一样,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他计划着充实自己,并已向高校递交了MBA课程的申请书;他计划着成立企业研发中心,让新产品面向全国销售;他计划着发展公司的“软硬实力”,为其争取到国家创新基金;他计划着面前全球挖掘市场,让企业保持高昂的业务增长……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学习,祝海钢已总结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创业创新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能给客户创造的价值,而其基础是企业的‘内功’,只有不断修炼内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加强!”
而成为一名区政协委员后,他感觉自己对社会也多了一份责任。结合自己的工作,他提交了一批富有针对性的提案:如针对城东科创园区和人才公寓之间交通不便,提出增设公共交通的提案,如针对IT业乃至其他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通过创新要市场、要利润的提案。“这不是为个别企业要便利、要政策,而是期望通过政府政策扶持、配套设施建设来孕育一个良好的创业、就业大环境,从而为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他还把视野放得更加宽广,从身边小事入手,从百姓关切入手,对东街的搬迁引导、特色街区的建设、拓展城区发展空间等问题都作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履职认真,加入政协的首年祝海钢就被评为区优秀政协委员。
在祝海钢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他最喜欢的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祝海钢说,这幅字不仅包含了自己的名字,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一贯方向:心怀长远,务求实效。
无论创业路上有多少挑战和迷茫,他和他的企业都将坚定地走在路上。